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 > > 详情
即时焦点:五台三声 空灵绝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2-06 13:56:38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 高峰毅

作为世界景观遗产地的五台山,那穿越时空一千多年的梵音、空灵悠扬的佛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然而,未被多数过客耳濡目染的五台山“三声”,则被当地人和切身体验到的客人称为空灵之声。这空灵三声,便是铃声、钟声、涛声。

五台山的铃声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塔院寺高耸入云的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上的风铃声。

大白塔环周83.8米,通高75.3米,塔高56.4米,是130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尼泊尔式大塔,也是我国现存元代覆钵式塔最高建筑。大白塔基座呈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角形,塔身上面十三层,是由粗及细的轮状造型组成,称十三天,也称十三相轮,十三天上面盖着八块铜板,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位置安装,檐边吊装铜质垂檐36块,共安装风铃108个,连同束腰风铃,共252个。每当风吹铃响,风铎鸣四端,悠然成韵。

每当春、秋,冬五台山的多风季节,朔风啸啸,大白塔檐边和束腰处吊装的铜铃便吹响,随着风的缓急发出抑扬顿挫、千回百折的铃声,似一套依一定音列组成的旋律乐器,发出美妙悠扬的乐曲。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之际,这随风作响、宛转悠扬的铃声,萦绕在核心景区内的夜空中,如一曲清灵的乐曲。

钟,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钟便走进了佛教寺院,一般与鼓楼对称,列于寺庙中轴线前面。五台山现有民国以前各朝代铸造的大钟约50口,但体量最大、声音最浑厚的要数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的开山寺庙显通寺钟楼的幽冥钟。悬挂于名为“震悟大千”钟楼内的幽冥钟,铸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钟身高达1.64米,厚约8厘米,外径1.8米,重达9999.5斤。以往五台山僧尼圆寂后,将名字写在纸上,贴在钟身,意为与钟共存。游人亦可到钟楼内把写有自己逝去的亲人名字的纸条贴在钟身上,以钟声寄托自己对亲人的哀思和祝愿。近年来,随着五台山游客的骤增,为了保护文物,避免古迹不堪重负而受损,故已谢绝游客登临撞击。现只作定夜用,即晨暮各鸣108下,意为晨破长夜,警睡眠。暮觉昏衢,疏冥昧。

发源于海拔3061.1米、被誉为“华北屋脊”五台山北台顶下的清水河,全长163公里,一般清水流量2.78立方米/秒,最终注入海拔624米的五台坪上的滹沱河,归入海河后,又汇入渤海。

这条被称为五台山母亲河的清水河,从紫霞谷口流入五台山风景区内,流经主景区内10多公里,不仅为主景区内的山清增加了水秀,联袂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旖旎风光,而且由于海拔由1700多米降至1500多米,河床较陡,加上河道处在两岸高山林密的峡谷之中,故每逢开河和汛期季节,主景区内清水河的涛声不绝于耳。在汛期季节,随着河水上涨,流速也随着提速,涛声的频率和声波也在增大。尤其是每逢夜晚,夜深人静之际,清水河的涛声似天籁之音,划破了主景区的万籁俱寂,让人在睡梦中有着头枕波涛的惬意。如果遇上有西北风的天气,大白塔上宛转悠扬、清脆悦耳的风铃声和晨暮幽冥钟浑厚深沉、回荡天宇的钟声,三声交织,空灵绝响,宛如一曲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章。

30条 上一页1/3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