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 详情
疫情之下孩子需要你做什么?

  2022-05-24 16:33:32

疫情之下孩子需要你做什么?

疫情反复,儿童和青少年因长时间居家避疫,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风险,疫情可能对孩子造成令人担忧的深远影响。

好习惯全没了

居家封控后,妈妈发现4岁的女儿变得越来越沉默了。平时,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落地窗,时不时地往窗外望,“看着挺可怜的。”

察觉到孩子的情绪不大对劲,一家人想着法子哄她开心。妈妈和姥姥就连洗菜刷碗时,都要把她带在身旁。没想到,孩子变得越来越黏人,就连看动画片也一定要拉着大人。

“大人如果有事,让她自己看一会儿电视,她也做不到,必须要我们陪着。”孩子妈妈说,孩子的脾气也明显变大了,只要不依着她,就会发脾气,吃饭也不自己吃了,非要家长喂。

这段日子,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非常长,还养成了爱吃甜食、不刷牙、熬夜等坏习惯。“封闭在家,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全都没了。”

“网瘾少年”多了

大兴区林校路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胡其志的心理咨询热线开通两年多来,有800多个案例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相关。胡其志发现,居家后,儿童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从线下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到了线上的社交软件、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网瘾少年”多了不少。不少学生缺乏自控力,沉迷于手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导致成绩下滑,进而诱发和父母之间的冲突。

“很多孩子因为缺少户外活动和群体活动,产生了不良情绪,会做出很多危险行为,甚至有自杀风险。”胡其志说,有一位12岁少年,因为父母都忙于工作,经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中上网课、吃外卖,孩子很孤独,患上了抑郁症,多次尝试自杀,多亏家人发现,及时送医治疗。胡其志提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可能会影响一生。

给孩子找“伴儿”玩

8点20分,家住丰台方庄的五年级学生一林准时坐在平板电脑前,进入名为“3组”的微信群,发一句“上课了”,然后进入“空中教室”,开始认真听课。

“孩子学校一直开展学习共同体教学,这个3组的成员都是班上学习组团的同学。”一林妈妈说,孩子们一开始居家学习,老师就让孩子们按照学校的“组团”模式成立学习小组,让孩子居家学习也有伴儿。

小组群里挺热闹,背诵课文、英语对话、交流研讨……上周四,孩子们刚刚完成了一次《璀璨遗产·文化中国》的讨论。这项活动要求孩子们自己搜集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材料,通过思维导图、手抄报、PPT等形式在小组里进行展示、互相评价,还选出了一个小组最佳。

一林妈妈说,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伙伴的陪伴,学习小组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不同的空间共同学习、交流,让孩子们即使居家也依旧有竞争、有互动。

给孩子找事儿做

通州区潞城镇发起“挑战小当家”亲子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们线上签下“挑战书”,线下用为长辈洗脚、分担家务活的实际行动进行挑战。

“这是今天做的葱油面”、“这是给我们做的土豆片”、“‘爱心大厨’又下厨了,今天做的海鲜粥。”梁博文妈妈最近经常晒出儿子为家人做的饭菜;昵称为“红桃”的用户晒出了孩子为奶奶洗脚的时刻;用户“快乐”“西女”则晒出了孩子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卫生清理的动态。

据统计,“挑战小当家”亲子活动累计有200余户家庭参与。现在孩子们很少走出家门和小伙伴玩耍了,这项活动就是给孩子找点事儿干,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当父母的心里倍儿知足。

观点

不要否定孩子的消极情绪

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医师李辛婷:儿童青少年对于疫情的焦虑与恐惧往往来自于想象和猜测,家长要做好澄清和解释,用孩子们能够听懂的语言,去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防疫政策,这样才不容易产生紧张感。比如说,把病毒比喻成“来攻击人的坏蛋”、把疫苗比喻成“卫兵”,来解释病毒和疫情。

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通过规律的生活放松心情,也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游戏,增强互动,或者和孩子一起列出每日愿望清单,比如做手工、画画、做美食、养植物等,逐项实现,让生活更精彩。

大部分家长可以接纳孩子的积极情绪,但会否定他们的消极情绪,比如害怕和伤心。其实,不管是孩子的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对于身心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产生消极情绪并不是犯了错,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应对这种情绪。

不要居高临下指责孩子

社会心理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长弘:疫情反复,很多家长的工作、生意也会受影响,产生消极情绪。家长不该把这种情绪传导给孩子,因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很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果亲子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吵,家长应该首先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做出改变。尊重孩子独立和独处的需求,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少一些管教,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多听听孩子的唠叨,不急于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评论和矫正,即使儿童有一些不恰当或不正确的想法,也可以之后慢慢去引导,尽可能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指责孩子。

除了家长,学校和社区也应该要尽量传递更多正能量的信息,策划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让孩子们不孤单,相信疫情肯定会过去,明天会更好。本报记者 陈强 孙颖 【编辑:房家梁】

30条 上一页1/30 下一页